▲Top

Smart Leap Beads

時尚簡約的智慧穿戴產品

Brief

現今社會在忙碌及充滿壓力的生活下,為了讓身心靈放鬆及放慢自身腳步,會透過很多種方式達成。其中有那麼一群人透過禪修唸佛來舒壓,並且從中得到一些寄託及累積功德。

當他們在唸誦佛經時,由一隻手轉動念珠,另一隻手透過計數器,或是手寫正字號來輔助計次,但時常感到手忙腳亂無法專心修佛,有時還會忘記數到幾次,或是忘記已經唸誦了多久,而導致修佛者無法專心累積功德,更別說是得到放鬆及舒壓的感受。

因此,我們想讓擁有冥想/數珠念佛習慣的族群,可以擁有方便的計數器及APP產品輔助做紀錄,就此展開智能佛珠穿戴產品的研究分析及產品設計。

Target

為了讓此族群可以擁有一個好的轉珠念佛及冥想體驗,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問題來探討:

  • 如何在轉珠念佛時,只需要專心唸佛,不需要擔心唸到第幾遍。
  • 如何讓每次的轉珠念佛紀錄,可以被追朔不消失。
  • 如何提升修佛者轉珠念佛的意志及樂趣,並且增加成就感。
  • 如何在不同空間及時間也能與他人一起完成共修。
  • 如何增加修佛者的共通參與感,並且快速找到同好一起參與活動。
  • 如何提高修佛者者之間的互動性,並將修佛一事發揚光大。
  • Role

    帶領ID同仁執行前期研究,包含人物誌討論、易用性測試及訪談、資訊架構分析,並執行APP UI/UX 產品設計規劃及整合等等研究分析

    Pain Point

    產品商業模式的期盼

    我們希望可以打造一個智能佛珠產品,透過英業達的設計研發及強力代工,加上寺廟及住持的代言加持,讓修佛族群可以有一個很好的線上交流平台,達到不受空間及時間限制的修佛無國界體驗。此外,可以持續發展其他商業供應鏈,像是與商品供應商配合廣告與銷售,跟電信商合作執行法會活動直播等等。

    面臨的挑戰

    首先,因為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從前未接觸過的領域,一開始需要花很多時間蒐集資料,並且透過訪談來了解此修佛族群的想法,傾聽他們的聲音,並且站在他們的角度同理心情及感受。慢慢的越來越了解他們的想法,並從中挖掘可能的產品走向及發展。此外,台灣寺廟對於這樣的科技產品接受度並沒有這麼高,所以通常會要求高額的價格才願意合作及鋪貨。

    常見的修佛者類型

    因此,我們開始建立人物誌,從年齡/職業/個性/修佛目的/修佛頻率為依據,分成三種類型來探討:

    修佛者普遍遇到的問題

  • 每次念佛都要非常專心,但也要邊數次數。有時會不小心分心,但是比起少念,會寧願多念幾遍也沒關係
  • 有時念佛不一定需要佛珠,因為轉珠主要只是輔助計次,所以通常主珠觸感上會不同,再轉珠計次時才知道已經轉了一圈
  • 在念珠顆數固定下,也會更容易曉得數了幾次
  • 在念佛的時候,會習慣有背景音樂,邊聽佛樂邊念佛,會感到更放鬆
  • 平時上班若比較忙碌的情況下,比較沒辦法參與共修活動,所以通常都會選擇假日參加為主
  • 共修活動都會記在紙本行事曆上,免得忘記時間
  • 條列用戶痛點

    1. 需兩隻手並用才能完成進修念佛
    2. 紀錄只能一次性難以追朔
    3. 活動平日晚上居多無法掌握時間一同參與
    4. 平時很難認識志同道合的修佛者
    5. 須自行尋找適合的背景音樂
    6. 佛珠主珠跟子珠需有觸感上的差異

    市場現況與競品分析

    在台灣並沒有太多這樣的產品,反而是中國大陸有一堆相關產品,因此我們從淘寶上買回來做測試。我們發現在演算法上面,以顆為單位的方式計次,反而錯誤率更高。因此我們採取以一圈的方式計次,可以更精確的幫助用戶紀錄次數,並且達到專注在修佛的使用體驗上。

    我們的詮釋

    我們透過演算法及APP架構/流程設計解決用戶痛點並滿足需求,如下:

    1. 如何在轉珠念佛時,只需要專心唸佛,不需要擔心唸到第幾遍。
    2. Solution: 智能數據紀錄/智能機制提醒

      不使用傳統計數器輔助,而改採加入「演算法」的方式,將智能佛珠與App裝置做連接。

      當轉珠念佛時,只需注意力集中在念佛及轉動念珠上,App裝置上會顯示所唸次數,不需擔心忘記唸了幾遍。

      若希望App裝置提醒您是否修課完成,可以在轉珠念佛前做「達成方式」及「提醒機制」的設定。另外,除了累積自己的功德之外,也可以透過「迴向對象」的設定,累積功德給他人。

    3. 如何讓每次的轉珠念佛紀錄,可以被追朔不消失。
    4. Solution: 雲端數據儲存/可回朔讀取

      傳統計數器只能記一次性的數據,因此流程設計上採用「雲端儲存空間」,將舊有的數據及資料永久保存,並透過App裝置追蹤以往修課紀錄,讓修佛者可加以比對,達到修課紀錄「數據化」及「可回朔」的效果。

    5. 如何提升修佛者轉珠念佛的意志及樂趣,並且增加成就感。
    6. Solution: 達成目標獎勵機制

      為了讓修佛者除了可以看紀錄之外,還可以透過設定「目標機制」及「獎勵機制」的友善設計,使得修佛者產生成就感。我們採用「功德蓮花的綻放機制」,當修課時間小於20%時,呈現第一階段「花苞」;當修課時間大於等於20%,小於75%時,呈現第二階段「半開」;當修課時間大於75%時,呈現第三階段「全開」。藉由蓮花綻放的機制,讓修佛者得到一種「功德圓滿」的感受。

    7. 如何在不同空間及時間也能與他人一起完成共修。
    8. Solution: 線上遠距共修/即時追蹤群體活動進度

      為達成較為彈性化的共修,本設計主要在App裝置上採用「線上參與活動」的方式,讓修佛者可以在不同空間及時間進行轉珠念佛。即使是同時間有多人一起進行,也可以透過雲端「即時數據加總」的方式,讓修佛者可以立即得知目前總數據。

      再者,為求讓修佛者隨時掌握距離共修目標還有多遠距離,所以在App裝置上採取「即時追蹤進度」的友善體驗設計,讓共修活動更快達成及實現。

    9. 如何增加修佛者的共通參與感,並且快速找到同好一起參與活動。
    10. Solution: 建立及自訂活動/邀請他人共修/增加黏著度

      為了讓修佛者更有參與感,在設計上讓任何擁有智能佛珠與App裝置的使用者都可以「自訂及建立活動」,並且邀請一樣熱愛修佛的人一同共修。辦活動不再只是師父們才能做的事情,信徒們也可自行辦活動共修及訂定目標,還可以邀請身邊親朋好友一同參與累積功德,進而「增加修佛的黏著度」。

    11. 如何提高修佛者者之間的互動性,並將修佛一事發揚光大。
    12. Solution: 即時留言交流/成果分享/討論度提升

      由於共修活動採以線上活動的方式進行,因此為求讓修佛者有更多的互動性,在App裝置上加入「即時留言交流」的友善體驗設計,讓修佛者一同完成共修活動時,也可以互相加油打氣及鼓勵,促使共修活動的 達成率提高。

      此外,達成共修活動目標後,以「社群分享」的方式讓修佛一事廣為人知,不僅增加修佛者的成就感,還可以間接的提升討論度。

    然而,在智能佛珠的載體設計上我們著重在配戴上的用戶體驗(如何佩戴/如何拿下),以及數珠握持上的舒適度(串珠大小/材質),甚至是佛珠的氣味調配,讓用戶得以感受到真正的身心靈放鬆。

    此外,我們考量到用戶在修佛時需要聽背景音樂,所以搭配充電座「缽」來販售,可以當作是一個喇叭,也可以是一個小夜燈,發展成多用途產品。除了佛珠之外,還可以多一個配件。因此在充電的設計及技術我們也花很多時間去研究,以磁吸方式充電,讓用戶可以隨手放上充電器就準確充到電,且沒有方向性問題,讓充電變成一件很方便的事。以及在充電燈號方面的定義,如何讓用戶知道是否有在充電/是否已完成充電等,很多細節的設計都是為了成就好的用戶體驗。

    Highlight

    將前述研究的結果,帶入產品設計裡,包含軟體介面及硬體設計,以下切成兩塊來看:

    軟體:著重在整個用戶體驗架構

    APP整體架構:Flow chart流程圖

    APP介面呈現:Wireframe 功能流程圖/Mockup介面配色及圖示設計

    硬體:著重在用戶配戴、握持串珠的舒適性及充電上的便利性

    串珠:著重在用戶配戴體驗(如何佩戴/如何拿下)/數珠握持舒適度(串珠大小/材質)

    無線旅充:著重充電體驗(放下/拿起)/充電燈號提醒

    喇叭座充(缽):著重在充電體驗/充電燈號提醒/音樂播放

    專利取得:累計與共享撥珠資訊的方法

    查看詳細專利內容

    Process Point

  • 用戶訪談:透過一對一訪談,讓我們更了解修佛族群想法及在修佛時遇到的困難
  • 人物誌:我們透過訪談,設定了幾組人物誌,幫助我們對修佛族群的類型進行分類
  • 易用性測試:我們將做好的Mockup 請用戶幫我們做測試,依邊觀察操作行為,一邊聽用戶給予反饋
  • 功能優先順序分類:透過參與專案的人,進行功能優先順序票選,並朝向最小可行性產品發展
  • Self-Review

    在技術限制下一樣可以設計出好產品

    當我們發現實際狀況不如我們預期時,先不要以先入為主的觀點下定論。很多時候在做設計時,我們會不小心地陷入一個框架中出不來。因此,需要學習透過實際研究及探索,剖析問題背後的真因,才能真正解決到該解決的問題。

    人因研究不夠徹底以致悲劇產生

    上述有提到因為智能穿戴其實是軟硬體整合的產品,我們考量到了穿戴的舒適性,充電的便利性,但在設計喇叭充電器的時候,我們沒有考量到「用戶手圍大小」的變因。因此,當用戶手圍比較小時(尤其女性),串珠也會跟著縮小,但缽的脖子直徑是固定的,導致串珠只有主珠放置在凹朝裡,子珠卻蓋住了整個缽。

    若當初透過研究將用戶手圍設定在一個範圍值內,那缽的脖子直徑可能會設計得更完美,而不致於產生串珠無法安穩放置在缽裡的情況。